进入中国市场近14年,APC在渠道建设上取得骄人成绩,但APC并不满足,因为市场正在发生变化。“很多年前,构建数据中心时,CIO主要是负责主设备的采购和运维;但现在,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与主设备已经不可分割,CIO的职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。”APC大中华区分销事业部副总裁何犹卿说,厂商需要考虑的正是贴近这一市场变化,“如果不去主动适应这一变化,厂商和渠道伙伴都将失去市场机会。”
向CIO靠拢
2009年APC取消了原核心代理肩负区域分销的渠道模式,将分销的职责转交由IT分销商负责,同时引入神州数码作为其第四家分销商。纵观APC在2009年的渠道变革,其重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:
一是引导渠道体系向IT经理和CIO靠拢,重点发展IT合作伙伴;二是渠道扁平化,构建IT总代、二代的渠道结构;三是取消传统的销售返点,取而代之以灵活有效的“机会报备奖励机制”。这一机制下,APC将资源开放给全部的合作伙伴,而不仅以合作伙伴的业务量作为资源投入的前提条件。
APC希望借助这一变革,引导核心代理商从分销市场的价格竞争中摆脱出来,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面向终端用户的增值销售中去。“从现在看,这一变革已经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。和APC保持业务往来的合作伙伴数量在成倍地增长。”何犹卿表示,在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后,APC团队的勇气换来了市场的回报。
发挥渠道增值能力
APC希望通过渠道伙伴向用户传递增值的内容,这也是APC的理念。虽然渠道伙伴要面对一个价值销售与价格销售的矛盾,但这种矛盾仍可以平衡。
价格销售为主的渠道体系是一个短平快的体系,容易被用户接受,但渠道将很难塑造自身的核心价值,极易被替代;而且很多厂商先进的技术也将因此被屏蔽。此外,在不同区域,不同的渠道伙伴存在着实力差距,部分渠道仍然习惯于依靠价格获取竞争优势,这将不可避免地忽略用户深层次的应用需求。
何犹卿说,APC鼓励合作伙伴通过深入了解用户的实际应用需求,为之提供可满足需求且性价比高的解决方案。这也是为什么,APC在和渠道伙伴的沟通中,更重视价值理念的传递,而非某个层面的销售技巧。“APC希望将这种价值通过渠道伙伴传递给用户。”他认为,传统核心代理的竞争力在于拥有专业的团队知识、经验和技能,这是增值服务的基础。“这些增值能力不应该发挥在价格战中,而应该转变成价值提供给用户。”
有勇气面对阵痛
在APC变革前的渠道模式中,约有半数的合作伙伴在区域开展二次分销的工作。APC希望通过变革,引导这类渠道转型,“从做二次分销到把握终端用户的转型。”何犹卿说。
APC渠道架构的变革直接影响到核心代理的业务模式。何犹卿表示,转型的阵痛主要来自市场中库存的消化,以及开发新用户遇到的困难。
“从Q2至今,我们依然和合作伙伴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。很多原来擅长做区域分销的代理都成功实现了转型,业务的重心转向了中小项目、甚至大项目。”他说。
中小功率段产品是APC的王牌业务,公司对该业务的期待也较高。中小功率段产品和方案相对并不复杂,也较适合IT渠道销售;同时,SI一直关注IT主设备,当他们发现用户的需求出现变化、采购决策层开始对周边设备感兴趣时,SI也希望把握这类商机。在拓展IT渠道时,APC并不过于强调SI的技术基础。“电源、制冷领域对于SI而言比较陌生,APC要做的,就是帮助他们提升专业能力,尽快进入这个领域。”何犹卿说,有意思的是,以中小功率段产品为方向开发IT渠道,往往带来的会是大项目。
一个都不能少
任何通过渠道模式销售产品的企业都会重点关注渠道、产品和品牌三方面的内容,APC亦不例外。
渠道力 何犹卿表示,在渠道力的培养中,APC关注从三个方面引导渠道发展。首先是帮助渠道伙伴建立持续发展的能力;
其次是盈利能力。“流水不代表盈利。”他说,一些渠道伙伴有很好的企业愿景,但缺少实现愿景的能力,甚至连满足用户最基本需求的服务能力都没有。这是APC需要帮助渠道伙伴改善的。
第三是厂商如何为渠道伙伴提供支持。何犹卿认为,这不局限于产品价格,更重要的是,厂商需要把产品、技术、经营理念等内容传递给合作伙伴。
产品力 产品技术先进性和创新性是APC的市场优势之一。从90年代推出第一款网络UPS后,APC创新的成绩颇为引人瞩目。这包括了其后的塔式机架可转换UPS、模块化UPS、水平送风机柜空调以及业内知名的英飞等。
何犹卿介绍说,APC与产品相关团队中,有一个独立于研发之外,以研究最新技术和理论为方向的团队。“他们不参与直接的研发,而会将最新的产品技术传递给研发团队。”
品牌力 与将产品质量放在首位相关,APC将自身的品牌美誉度和知名度放在品牌建设的首位。除去常规的品牌建设方法,APC还将技术导向与品牌建设相结合,推出了大量从供电、制冷到数据中心构建相关的一系列技术白皮书。
“白皮书是经验和方法论,不围绕产品而建立,且免费传递给用户的合作伙伴,这是APC在业内较为特殊的品牌工作之一。”何犹卿说。